第83章 甲胄之坚 (第2页)

作者:苍莽山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两宋三百余年,一直处于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对峙的状态。

甲胄制作技术因此有了很大提高。

宋朝铠甲一般分为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等。

一般士卒多用棉甲或者纸甲。

赵昺之所以不用这些种类繁多的铠甲,并不是因为它们防护能力不行。

有了优质钢铁,铠甲的防护力将更强,重量也会降低很多,也能极大地节约士卒们的体力。

这类铠甲工艺复杂,制作起来太过繁琐,需要无数的人力,一针一线,旷日持久的生产、修复。

赵昺最缺的就是时间,时间!

纸甲也就是用纸做的铠甲,这种铠甲最大的优势是重量轻,韧性高。

纸甲也是宋、明两朝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宋朝军队曾有过一口气定制过三万套的记录。

甚至还有过有用一百套铁甲换五十套纸甲的记载。

纸甲对弓箭的防御也非常突出,南方水兵最喜欢用这种铠甲。

纸甲最早出现在唐朝,一直到清末仍在使用。后世在贵州青杠坝出土了一件清代咸、同年间的纸甲实物。

一套套包裹全身的甲胄被制造出来,这种铠甲是赵昺按照后世西方着名的“大白铠甲”

设计出来的。

“大白铠甲”

出现于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的西方。

全套打磨成白色,可以降低闷热感,故而称为“大白铠甲”

这种从头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板甲,目前已经制造出来五千余套。

目前每个军就可以分得一千多套。

赵昺准备用这种板甲给每个军组建一支重装步军,作为突击部队使用。

海军则不适合使用这种铠甲,开玩笑,一旦落水之后,穿铁甲死的更快。

海军采用的是飞碟盔配合普通板甲,分上下两部分,下部覆盖膝盖略下。

赵昺本打算给海军装备最适合水战的藤甲,但藤甲制作不易,需要数年时间。

藤甲的制作需要先把藤条入水浸泡半月,然后晾晒数日,等到完全干透之后以油浸一年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

光入油浸泡都要一年之久,赵昺是没有那个时间的。

华夏着名的飞碟盔,这种头盔类似于斗笠,在头盔上有一圈斗笠一般的檐边,可以有效遮挡颈部、五官以及肩膀的一部分。

这种伸出来十几厘米长的“帽檐”

,对于从天而降的弓箭抛射有着极好的防护作用。

作为大宋最重要的制造局所在地,也是大宋最高机密所在地的昌江,已经被陈吊眼手下的辅兵们围的的水泄不通,飞鸟难入。

至于说陈吊眼的第三军,都正在抓紧时间刻苦训练,把守道路的活可不能交给他们。

通往昌江的大路小道上,兵丁、衙役、锦衣卫层层把守。

除了从各地运送用于制作硝石的原料,也就是运送粪水车辆人员,一概不得进入。

即便是这类人员,也是在锦衣卫的密切监视下,运送完毕即刻返回,不得逗留更不能随意走动。

整个昌江所有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被调动起来。

数万人之众,不用耕种,不用打鱼,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有朝廷负责,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件,那就是开足马力生产兵器装备。

整个昌江制造局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只为了即将爆的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哈哈,老赵,你那玩意真是好用的很呢!”

李有钱笑呵呵,对赵有礼说道。

“滚蛋,你特娘的会不会说人话!

那叫水利冲压机。”

赵有礼一瞪眼,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