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鬼话三国祥龙传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女帝刘慕

第二百七十九章 女帝刘慕 (第1页)

作者:梦中庸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中兴四剑再次聚,密室之中,气氛凝重。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深沉的面容。刘慕,这位即将登上女帝宝座的女子,端坐在中央,,却难掩眉宇间的忧虑。她轻声开口,声音中透着坚定:“王允手握重兵,我们若硬碰硬,必是两败俱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曹操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陛下,我有一计。王允虽强,但我们的智谋更胜一筹。如果我们暗中挑拨他与朝中大臣的关系。”

郭嘉点头赞同:“不错,曹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以暗中散布消息,说王允不尊先帝遗旨,意图谋反,挑拨他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就算他王允在洛阳的根基在深,只要我们分离了他们的力量,王允就不足为惧!”

刘慕淡然道:“王允非平庸之辈,他在朝中摸爬滚打数十年,岂会看不出此等伎俩?我与神算子朱灵早已筹谋,欲为汉室第一位女帝,创千秋伟业。许昌,这块中原的瑰宝,历史沉淀深厚,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更是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此地物产丰富,足以自给自足。不久前,我与卢植深入中原各郡,细细寻觅,许昌无疑是建都的选之地。反观洛阳,已是破败不堪,腐朽之气弥漫。”

刘慕之语惊四座,中兴四剑皆颔赞许。卢植微微一笑,缓缓道:“既是女中豪杰,便当有惊世之举。迁都许昌,此举无疑是明智之选。”

曹操与郭嘉目光交汇,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思考。留在洛阳,他们心知肚明,王允等朝中宿老绝不会容他们安稳度日。这些老臣不仅兵力雄厚,更有着过人的谋略,一旦联手,势必形成一股难以抗衡的力量。更让曹操头疼的是,立幼不立长之举,无疑为他们落下了一个口实,让理屈的一方显得更加明显。

而迁都许昌,却是另一番天地。许昌位于中原富饶之地,一旦进驻,不仅能迅占领周边城市,更能让曹操精心培养的铁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这样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展,更能在战术上占据主动。

两人对视一笑,心中已有决断。迁都许昌,是他们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就这样,迁都许昌,计策己定。

刘慕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知道,在中兴四剑的辅佐下,她一定能够顺利称帝,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刘慕的眼中闪烁着决然与期待。刘慕声音却显得坚定而有力:“那么,迁都之事,就交由卢植大人全权负责。曹操、郭嘉,你二人需紧密配合,确保迁都过程中洛阳的局势稳定,防止王允等人趁机作乱。”

随着她的命令下达,中兴四剑纷纷起身,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决心。这一刻,仿佛历史的巨轮在他们的推动下,缓缓转动。

王允站在洛阳的皇宫之巅,俯瞰着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他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终于,他扶稳了刘辩为帝,成为了朝堂之上最大的权利者。此刻的他,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他抬头望向天空,那轮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夜空,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权力和荣耀的气息。他知道,这一刻,他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他转身走向宫殿深处,每一步都显得坚定而有力。他的身后,是一群忠诚的朝臣,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敬畏和服从。王允微微一笑,心中明白,他已经赢得了这场权力之战的胜利。

然而,王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确保刘辩能够稳固地坐在皇位上,确保大汉的江山能够传承下去。他深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治国安邦,用得不好则会引火烧身。

刘辩,这位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自他登基以来,战火便未曾停歇,整个汉朝仿佛一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巨轮。幽州和边关的战报如雪片般飞来,每一次的捷报都伴随着更为急迫的催粮折子。

幽州,那片古老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烽火连天的前线。守将们以坚定的眼神,守望着边疆,但他们的眼神中也不禁流露出对粮食的渴望。边关,更是战火连天,每一次的交锋都耗费着大量的粮草。

朝廷的官员们忙碌着,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粮食的需求,更是对国家的考验。每一份催粮折子,都如同一把利剑,悬在汉朝的头顶,让人无法安心。

刘辩心中明白,他不能坐视不理。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汉朝的危机将会更加严重。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前线的粮草供应,让汉朝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能够挺过难关。

刘辩微微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深知自己政务处理上远不如王允。于是,他轻声说道:“王允,朕将朝中事务全权交由你处理,望你能不负朕望,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王允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感激之色,他深知这是刘辩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他恭敬地俯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烽火连天,战鼓不息,前方的战事愈吃紧。守城的将士们饿着肚子拼尽全力,终难以抵挡敌人的猛烈攻势。黄河之水狂涌,堤坝瞬间崩溃,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吞噬了两岸的家园。在这场灾难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民。他们身无分文,食不果腹,每日里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为何守城之力如此不济?

王允决心揭开这一切的真相。他深知,唯有查清事实的真相,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才能为边关城池找到一线生机。

王允以雷霆之势,对那些涉嫌贪腐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审问。平日里作足官威的治粟都尉一路小跑,急急的跪在地上,“奴才给王大人请安”

太傅王允眯起眼睛,目光如刀般锐利地扫过面前的官吏,声音冰冷而充满威严:“边关将士舍生忘死,血战沙场,然而他们的粮草至今仍未送达,这些粮食,究竟落入了何人的贪婪之口?黄河溃堤已达十余处,两岸百姓家园被毁,溺亡无数,皇上拨下的救济银两又去了哪里?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修黄河堤坝,那些能在黄河水中游泳的工役的粮食和工钱,你都敢私自中饱私囊?黄河水势汹涌,那些无辜百姓岂有生存之机?你们为了些许银两,竟敢将百姓推向灭顶之灾?”

王允的话语如同寒风凛冽,令在场的官吏无不胆寒。他的语气虽然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每一个字都犹如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仿佛能看透每一个人的内心。

他继续说道:“今日,你必须将所有与此事相关的人员一一招供出来,否则,本太傅定会灭你的门!”

王允的话语充满了决心和果断,仿佛一把无形的剑,悬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头顶。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的事情已经触怒了太傅,他们必须小心应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太傅王允憋在心里的话,终于一下子说了出来,反而觉得十分畅快,不过生气到是真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