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97章 再改 投入

第97章 再改 投入 (第1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祥瑞玩儿了几分钟就依依不舍地把方脑壳放下,跑去确认摄影车的调试进度,这部分之前就是由她全程跟进的。

另外一位副导演张维宁,则在板房搭建的化妆间里,抓紧时间给正在上妆的工兵战士们讲戏。

伏瑞香和张维宁分工上各管一摊,前者主盯摄灯录兼管设备,后者主盯群演兼管服化道。

陈一鸣坐在导演椅上闭目养神,李明亮看到之后招呼同学一起退出了监棚。

拍到

也就是不知情网友大力群嘲的那种“拴狗导”

他的位置大概在临造土路的南侧树林里,距离树林边缘不远的一个凹坑,是工兵兄弟提前挖掘平整出来的。

木制框架提前做过加固,学生们把带过来的苫布像挂蚊帐一样披上去,就是一个现成的监棚。

拍外景的时候,监棚、支持设备、排线等都是前期置景时必须考虑进去的因素,一个剧组有没有默契,导演和制片有没有经验,从

像《1951》的这场外景戏,监棚、供电设施等都是全地下的,不会破坏外景的完整性,缆线也提前挖渠埋管走地下,而不是直接暴露在地表。

不穿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

上午1o点,祥瑞进棚通知陈一鸣,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他老人家可以出去做最后一次检查了。

这个环节副导就不能代劳了,必须陈一鸣自己来,否则可就真是“拴狗导”

了。

陈一鸣猫腰走出监棚,顺着台阶出了凹坑,一转头就能看到停在路边极为显眼的摄影车。

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台加长加宽的消防车,事实上也的确是用重型消防车改的。

拍《魔都假日》的时候,最后一场戏需要一个非常高的机位,祥瑞“灵机一动”

把摄影云台搬上洒水车,解决了拍摄的难题。

到筹备《1951》的时候,按照陈一鸣最初设想的分镜,机位的位移范围更大,对稳定性的要求更高。

陈一鸣出创意,魔影厂的改车师傅设计改造,伏瑞香跟进改装和调试,最后的成果,就是现场这台多功能摄影车。

改造的

这一步对于有经验的改车师傅并不难,魔影厂的技术大佬甚至把云台的控制功能集成到了车载系统上,陈一鸣试验过之后大开眼界,这不就是成龙的那台“快餐车”

吗?

接下来

F35摄影机重量可不轻,连同多功能挂架足有几十公斤重,摄影车要把这一大坨举到十几二十米的高空,还要足够稳定避免晃动。

消防车原配的长梯肯定不行,只能拆掉换成特别订制的合金杆,一节套一节地伸向半空。

陈一鸣

高高的合金杆倾斜着刺破长空,最靠下的一节比他的腰还要粗,如一战时日耳曼人制造的“巴黎大炮”

一般威武霸气。

和“巴黎大炮”

一样,炮筒子太长太重,全伸出去的时候底盘需要额外增加配重,此时摄影车的车斗部分已经降下全部内侧车轮,相当于十轮大卡的载重。

底盘和平台改造完毕之后,就轮到摄影机本身的改装。

主要工作就是给F35重新做一个外骨骼,外形类似地球仪。

最外层是一个圆形框体,作为中介连接合金杆和摄影机。

框体下半部分安装有一个电控底座,远程遥控摄影机左右摇头和上下俯仰,满足运镜的要求。

电控底座的x轴和y轴标有刻度,最小移动单位是636o,距离相当于手表表盘上的1分钟的角度。

唯一欠缺的是调节移的功能,稳定性的问题实在是难以解决,陈一鸣索性不要了,拍摄的时候用抽帧的法子替代。

陈一鸣走到摄影车旁边的时候,那里已经围了一大圈人。

少部分挤不进去的,在仰着脖子看天上的摄影机。

大部分脖子仰到酸的人,则在探头探脑地围观桑平操作遥控器。

陈一鸣挤进人群,中间是桑平和保罗两个人一坐一站,两侧是他俩各自的助手,身后还站着阿莱的跟机员和副导演伏瑞香。

祥瑞做翻译,两个摄影师正在讨论实拍的运镜步骤。

桑平身前的边桌上摆着一个大的键盘,脖子上挂着一个大大的耳机,一派新潮乐队老炮的架势。

键盘做得大也是为了操作方便,因为上面集成了三部分功能。

纯黑色的键盘采用全金属材质,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旋钮和按键,透着一股工业朋克的科幻感。

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其实做出来并不容易。

光要求阿莱开放摄影机控制模块就不简单,这事情单论性质,与改进研分体式摄影机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