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第2页)

小蒋氏琢磨着杜嬷嬷形容的场景,面上浮起笑容来:“你怎么总是那样会说话呢,每次有什么烦心事,让你一说都能立刻雨过天青。”

正说着,小宫女捧了托盘送药来,杜嬷嬷亲自试过药,双手捧了奉上:“娘娘,后悔药来了,快点喝吧。”

小蒋氏这回没忍住,笑出声来,心情一好,连这日日喝的苦药仿佛都易入口许多。

她说是说不再寄望亲生儿子,把全部心血放在夏侯凌身上,但其实终究还是未曾真正死心。自己不过三十二岁,是不算年轻,但若运气够好,还是能够再生养的,所以调养身子,更易受孕的汤药从来没有间断过,只盼有朝一日诚心能够感动上天,送她一个健健康康的男娃娃。

饮过药后,很快到了该用晚膳的时候。

夏侯芊人在东宫时,向来都与母亲一同用膳,今日自然也不例外。

她来时手上拿着两张帖子,见了小蒋氏便递过来,说:“这是我两个朋友的回帖,娘帮忙转交给姑妈吧。”

小蒋氏接过看,奇怪道:“我记得孟家大姑娘之前回过贴,说是不在京中,不便参加,怎地又忽然改了主意?”

孟珍被送去庵堂的事情,在晋京中并未流传,夏侯芊也不是非常清楚其中□□。但她很清楚这次宴会的真正目的,听说孟珍不能来,便十分着急,派人去孟珍母亲留下的陪嫁铺子里打听,才知道孟珍人在碧云庵,又派人送去信笺,这才算与孟珍联系上。

孟珍当然不会说什么不利于自己的话,只含糊地表示因为一时与妹妹生了龌龊,惹恼了祖母,心感愧疚,便自请前往庵堂住上一段时日,既能为家人祈福,又可以静思几过。

夏侯芊一日两封信,又允诺会亲自派快马驾车去接,终于说动孟珍肯来参加。

这时她自然忙着给孟珍说好话:“这不是我许久未见她,思念得很,才专程写信去请她回来一趟。”

东宫马车调动都要小蒋氏虽然不会一一过问,但总会知道,夏侯芊当然没打算瞒她,“去年孟家事多,她自请去庵堂为家人祈福,本是不愿意回来的,我答应派马车去接,保证当日来回,不耽误她早晚二课,她才肯同意。”

“倒是个诚心诚意为家人的好孩子。”

小蒋氏夸奖道。

既是要给庶子选妃,当然不可能真的到宴会当日才开始相看。京中各家适龄贵女的情况,小蒋氏早就心中有数,其中自然也有她早就中意的人选。

夏侯凌生母身份不高,为了补这个缺憾,小蒋氏打算给他选个门第好、出身高的姑娘。

晋国开国不久,边境各国尚未臣服,前朝遗臣又不停作乱,这种情况之下,皇家不可避免的倚重武将。所以,小蒋氏认为最好的选择便是三位国公家的女孩子。燕家没有适龄的姑娘没办法。孟家的孟珍,还有蒋家的蒋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小蒋氏犹豫不定的人选。

她想选一个与自己一条心的儿媳妇,那么亲侄女蒋沁当然是最佳选择。可是蒋沁性子有些男孩儿气,好舞刀弄枪,缺少女儿家的温柔小意,小蒋氏担心夏侯凌不喜欢。她想通过选妃的事情笼络他,如果最后定下来的人完全不合他意,不也是弄巧成拙么。所以以才貌双全闻名的孟珍在这方面似乎更胜一筹。

之前听说孟珍不来,小蒋氏还略略有些遗憾,这时高兴还来不及,当然不会深究原因,她转而问起另一封回帖:“这个乔歆是怎么回事?我记得我们没有邀请她。”

乔歆是燕国公燕靖的外甥女,若勉强算起来,也可说是燕国公府唯一一个适龄的女孩子,可是她父亲与祖父都是商人,乔家根基远在福建,对夏侯凌的未来根本没有任何帮助。若纯粹只为与燕国公府的关系,姐夫的外甥女,又怎么比得上亲姐姐与自己之间紧密呢,所以乔歆从一开始就被小蒋氏摒除人选之外,甚至连邀请她来都懒得费事。

夏侯芊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只这时不愿说与母亲听,于是含糊道:“她也是我在书院里结识的,人还不错,又与咱们有亲。最近她娘为了她的婚事四处走动,听说了长公主府赏花宴的事情,七拐八弯托上托的想求请帖,我就……”

“你这顺水人情倒是做得大方。”

小蒋氏戳戳她额头,“但你也应该清楚,以她的身份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知道啊。”

夏侯芊笑,“正妃绝对不可能,不过她长得漂亮,很招人喜欢,说不定大哥看上了,选她做侧妃呢。”

夏侯芊与小蒋氏想法有些类似,都希望夏侯凌未来的王妃能够与自己一条心。可与夏侯芊一条心的人当然不可能是蒋沁,她们两个虽说是嫡嫡亲的表姐妹,却不知为何从小不对付,总是说不到一起去。当时夏侯芊不能肯定自己究竟能不能把孟珍劝来,又不愿让蒋沁安安稳稳当王妃,听说乔歆的事情后,便把心思动到了她身上。反正乔歆身份低,不能做王妃,但若通过自己的人情选上了侧妃,随着将来夏侯凌前途不可限量,侧妃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到时候乔歆哪能不感激自己,若遇什么事当然便会帮自己说话。

小蒋氏虽然人在东宫里,很少出去走动,但晋京勋贵家中的事情很少有瞒得住她的,听了女儿的话后明显不大高兴,说:“其实身份还在其次,主要是她们家的做法实在是……我是说她娘家,乔家。旁的事情因为太远我不知则罢,只她娘到京城之后的种种表现,单说穿着吧,说是日日换不同的水田衣,你也知道的,一块布料裁下来一片后便算毁了,水田衣要做的像个样子,一件至少得用掉二三十块布料,她们那样的人家,肯定也是非上好料子不用的。如果只是奢侈也算了,关键是浪费。前朝到了后来,贪官污吏横行,皇家高门生活奢靡,那些个夫人嫔妃便最爱穿水田衣来彰显自己身份不凡,甚至成了攀比的风气,到后来发展到一件衣裳用掉上百块布料都被认为不算多。那时你曾祖父尚在太原为官,他素来克己勤俭,对此等事情自然看不过眼,曾命家中女眷绝不许穿着水田衣。如今虽然时过境迁,咱们家身份也与往日大不相同,但他是开国皇帝,当年的家训,如今往小说是皇家祖训,往大说算是晋国国训都不为过。那个燕秋不外乎是想表现自己家中富裕,虽是商人世家,但穿衣吃饭样样不输官宦,这份心气儿很正常,可惜发力太过,将来要落人话柄,让你哥哥结这么一门亲,就算是侧妃,是妾室,也不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