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 > 053 预算分配 回本压力

053 预算分配 回本压力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陈一鸣咨询了魔影厂最有经验的置景师,还通过腾少爷找来建筑行业最懂野外施工的朋友打听,才做出这个预算,实在是不能再低了。

整体工程包括n条战壕,以及相应的掩体、射击窗和防炮洞。

两个山洞式坑道入口,板材搭建的坑道1个。

与战壕平行的摄影车通道,要挖的比战壕再深半米。

一段野外战备标准的土路。

我方一个、坚果两个火炮阵地。

此外,还要提前修筑用于施工车辆进出的便道。

还需要一支跟组的施工队,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统计出来的挖掘土方量和原木用量吓了陈一鸣一大跳,再加上施工设备租赁和人力成本,22oo万真不一定够用。

但这已经是总投资不变的前提下,陈一鸣能够分配的最高额度了。

就算这部电影对美术和特效的要求不高,但也要留出起码的费用,5oo万真心不宽裕。

陈一鸣做预算的时候,分外羡慕前世的吟诗小达人。

别管凯哥哥电影拍得怎么样,人家一部电影一个景点的生意经,是个导演都得服气。

电影顺顺利利拍了,成本都由地方上背了,票房再拉跨都不耽误人家大把赚钱。

招数是真好,可惜《1951》学不得。

谁让他非得装逼装上天,搞什么一镜到底呢。

想落真炮弹,就必须选军方掌控下的演习场,否则没人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那是真格的荒郊僻壤人迹罕至,谁脑抽去那种地方旅游啊,再说战壕和坑道又没啥好看的。

最后是预留的制作备用金,5oo万。

陈一鸣比较小气,只预留了制作费的1o%做备用金。

别以为5oo万很多,对于这部《1951》来说一点儿都不多,因为太多支出无法预料。

比如保险,普通电影人员和设备保险大概只需要制作费的1-2%,但《1951》风险大、设备多,保险费5%都不一定打得住。

比如拍摄延期,由于设备、车辆的租金是按周计算的,而《1951》全外景一镜到底,为了避免阳光照射下影子位置导致的穿帮,就必须选择阴天拍摄。

那么问题来了,晴天、雨天或是阴有时有雨这种天气怎么办?

能怎么办?凉拌!

不开机排练,或是开机就当拍花絮呗。

所以陈一鸣一早就跟二大爷有言在先,他最多保证国庆前把这部电影搞出来,至于6月能不能上映他就不知道了,只有去问老天爷。

等待天公作美的时候,租赁费可是一刻不停地哗哗在流,因此必须要预留备用金。

主创、制作占掉了75oo万,接下来就是第三大块,剧组的吃喝拉撒,1ooo万。

只要是商业大制作,这一块基本上就是总投资的1o%,属于大差不差的固定支出。

然后是第四块后期制作,主要是剪辑、音乐、音效三件套,5oo万。

这里不包括特效,因为大片的特效都是随拍随做,甚至是演员进组开拍之前就已经开始做,不像前述剪辑和双音,基本都在封镜之后才启动。

越是大制作,后期三兄弟的支出就越不便宜,占到1o%属于正常比例,陈一鸣分配5%是因为他脑子里有现成的配乐可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下剪辑的占比也可以压低。

这5oo万里的大部分费用,都是用在音效上的。

战争片音效的支出都不会低,《1951》的爆炸戏又多,这钱不花不行。

最后第五块预留的1ooo万,就是宣传推广费用了。

1o%的比例很低,甚至远远低于《魔都假日》的3o%。

但陈一鸣也没办法,1亿已经是他所能掌控的最高预算,提到1。5的话回本压力实在太大。

《1951》是一部战斗场景近乎于零的另类“战争片”

,唯一看点也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

时下华国观众还是热衷于大片、大场面,能不能接受看起来有些闷的《1951》,陈一鸣也犯嘀咕。

1亿投资需要4亿票房才能小赚,国内票房收3亿,海外版权卖上1ooo万坚果币,陈一鸣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这样参与投资的三方都能吃到肉。

如果是1。5亿投资,总票房5亿才能越过成本线,这是大幅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的水平,陈一鸣可不敢肖想。

把赢利可能都压在海外版权运作上,等于风险管理预期,这是电影立项阶段必须要避免的。

毕竟《1951》再怎么在技术上玩儿花样,也无法掩盖其底子里的华国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