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 > 059 演过瘾 闭上嘴

059 演过瘾 闭上嘴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跟侯永简直是一个模子捏出来的,身高相仿,身材相似。

容长脸,平头,眼睛不大不小,鬓角推得干干净净。

唯一的区别度在耳朵,石磊的耳朵不带招风,而且刚好填补掉颧骨略微突出的缺陷。

这就让他的气质与侯永截然不同。

比如陈一鸣与侯老师初见时,后者一笑起来,会带动嘴边的两条法令纹加深,两个眼角会微微耷拉下来,给人感觉憨憨的。

所以侯老师演的角色,不管好人坏人,都会带上点可爱的底色,不讨人厌。

进门的石磊很严肃地伸出右手与陈一鸣相握,一张脸上并不带笑,而是拧紧眉峰,挺直的鼻梁上方,两条八字形皱纹清晰可见。

显然,他是带着角色进来的。

陈一鸣其实更想看到他的另一半,于是他直接递台词。

“金指导员吗?奉团长命令,你部天黑之后立刻撤退。”

陈一鸣抬起右手作势看表,然后突然睁大了眼睛,他撸下手表又甩又敲,再拿到耳边听听,然后着急地抓住石磊的胳膊。

“指导员你有钟吗,现在几点几分?”

石磊松开了眉峰,眼睛和表情也跟着松弛下来,他安抚地拍了拍陈一鸣的手,脸上绽开来一丝微笑。

“不着急,离天黑还早,敌人还会有一次进攻,打退了再撤也来得及。”

陈一鸣不再往下说词,而是反手抓住石磊的手摇了几摇,“石老师演得真好,不需要再试戏了,咱们就随便聊聊。”

看到石磊的微笑,陈一鸣就知道不用往下演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另一半。

……

团长、参谋、指导员,这是《1951》这部电影除了主角以外分量最重的三个角色。

这里指的分量不是戏份,而是角色在电影中的定位。

团长是后方指挥员的代表,虽然只有一场戏,但他的分寸感必须拿捏得绝对精准,稍有跑偏,就会让整部电影直接塌掉。

观众的立场天然在亲历危险的主角和前线官兵身上,下达命令的团长是全力的代表,他做出的都是反人性的决定,就和战争这种最反人性的行为一样。

某种意义上讲,在电影里他就是战争的化身。

想让观众思考那场战争的正义性,只靠反映战士的英勇与牺牲是不够的,那只不过是表面刺激的作用,过了劲儿或是看多了脱敏,甚至会起反效果。

团长的演绎,换个说法叫全力的言,才是引深入思考的引子。

所以我们可以现,西方通行的反战电影,全力的言都是荒谬的,是被批判的对象。

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全力的言是空泛的,但其实无伤大雅,因为那个时代的华国人,亲身感受过并自内心地相信,集体的伟大力量,牺牲的巨大意义。

只有新时代的华国电影,全力的言是别扭尴尬的,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就好比《集结号》里胡军饰演的团长,给人的观感就自带三分虚,唯恐观众看不出来,所谓的集结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谎言。

胡军完全可以演得理直气壮,因为剧情里团长牺牲了,有没有吹号,派没派通信员,都是悬案,没有定论。

但《集结号》的内核是战争版的秋菊打官司,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质疑全力、讨要说法,导演和编剧自己,打心眼里根本不相信团长会吹号。

在他们那一代人看来,全力为了利益牺牲普通人,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这就是主旋律电影的两难困境,也是团长这个全力的化身在电影里的两难困境。

要么是荒谬到底,要么是故作真诚,反正都不是真的。

天道有轮回,《集结号》里讨说法的张涵予,在《长津湖》里也成了全力的化身。

间隔十多年,导演依旧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战争片里的全力,张涵予扮演的兵团长,每一次出镜都是大写的“虚伪”

看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计,拒绝手下拿过来的棉大衣,说一定要把棉衣送到战士手里。

可是从主创到观众,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完全办不到的事。

所以张涵予的台词越是说的斩钉截铁,就越是显得全力无比虚伪。

后面还不是下死命令,让缺吃少穿的七连去炸桥么。

说实话都比不上不说台词直接拍空镜,至少还有影评人做阅读理解挽尊的空间。

天生立场尴尬的角色,就该学学华国两千年宰相技巧的集大成者,三朝宰辅张廷玉。

他把自己一生6o年的官场经验,凝成一句名言流传后世。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翻译一下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就干脆把嘴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