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165章 未知远景 持币观望

第165章 未知远景 持币观望 (第1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陈一鸣说完之后,把笔一扔,重新泡了一壶茶,靠在椅背上翘上二郎腿喝茶。

大壮拿起那张纸盯着出神,好一会儿过后起身也去拿了纸笔,在纸上各种划拉,一边划拉一边念念有词。

十几分钟过后,大壮抬起头说道,“一鸣,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千万出头的投资,演员、场景、服化道等等的选择就很有限了,相应地,对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就会很高。

同时,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特效只好能省则省,观众会愿意买票进电影院看电视剧吗?”

陈一鸣笑着双手虚拍,“腾少这不是对未来趋势把握得挺精准嘛,将来还真就是这样,垃圾电影当电视剧拍,精品电视剧当电影拍。

电影可以搞慈善公益场,不要钱免费看,电视剧自然也能搞vvvip,想看完要充三回会员。”

马玉腾只当陈一鸣是在开玩笑,“一鸣我说真的,我不怀疑你写故事的水平,但是你说的那几个类型,似乎都没有必须看大屏幕的理由。”

陈一鸣拍了拍额头,叹道。

“时代变了啊,大人!

如果你真正认同我所说的单片上限3ooo万观众的市场规模,那么伱就不能不同时认同相应的几个推论。

其一,观众群体上了一定规模之后,观影频次一定是金字塔型的,我们瞄准的,是年观影次数两位数的腰部以上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每个月看上几次电影,是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跟内容与热度无关。

想要笼络住他们,不需要在年度排行榜里挤进前十,只需要在同期电影里坐三望二。

我这样说,你还觉得获得24万观影人次遥不可及吗?

其二,既然我们认同有这样一个习惯出入影院的群体存在,我们就得认同他们意见领袖的地位,以及挑剔、多变的口味。

现在市面上大杂烩囫囵一堆的电影产出,一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才说要类型化,电影调性要清晰可辨。

其三,如果我们认同两大金主加进入电影圈的判断,那么今后几年,观影人次的翻倍扩充就是显而易见的。

当单片上限在几年后达到6ooo万、1个亿观影人次的时候,观影群体的分化会更加明显,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主角可未必是我们制片公司了。

所以,我们得走在潮流的前头,至少要走在两个狗大户前头,现在类型片尚属初露端倪的节点,正是新公司冒头的最佳时机。”

大壮不明所以道,“一鸣,前两条我还能理解,

陈一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因为移动互联网+金融资本两相结合的巨大威力,出了基于常理的推测和预见。

所谓的信息茧房理论,不亲身经历是很难理解的,谁知道标榜着分享与自由的互联网,展到瓶颈之后会那么凶狠和贪婪呢。

背靠资本,数字可以虚构,舆论可以操控,口碑可以逆转。

当电影不是文化商品而是资本游戏的时候,当拍电影很搞笑地不再通过票房赚钱的时候,电影人只能接受或者同流合污或者避之一隅的结果。

不过陈一鸣估计,自己那时候应该已经退休了。

他自认做不到像国师那样,跨越四十年风云变幻,始终稳稳踩住时代的节拍,七十多岁的高龄依旧可以玩儿转新规则。

陈一鸣只能含糊带过,“那是未知的远景,咱们还是脚踏实地吧。

马董,《1951》才下映,想见到回头钱至少也得转了年春节过后,全收齐怕不是要到下半年,你想大展拳脚,也得手里有米才行啊。

所以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提前做点准备工作,接下来的小半年辰光,再耐心观察一下。

老唐、老贾那边,可以让他们先接几个外活摸摸路子,接活的时候尽量贴近我说的那几个类型,《建国大业》过后,会有很多国产片扎堆上映,样本应该不难找。

毕竟我说的腰部群体也好,类型片基本盘也罢,都是理论上的推测,并没有多少实感。

利用等米下锅的这段时间,老唐的团队在线下,老贾的团队在线上,可以把行业调查做得再扎实一些,正好用别家的资源收集自家的数据,赚钱摸底两不耽误。

另外,既然要做大做强,每年不止开一个项目,铂爵就得有自己的制片团队。

大壮,现阶段国内这种人可是稀缺资源,没想象中那么好找。

类型片的商业逻辑,就好比搭积木,导演、编剧、演员、幕后,一切参与者都是零件,随时可替可换,某种意义上,说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也不是不行。

编、导、制作方面是我这个创作总监的分内事,但是我不会分身术,做不到全程钉在别人的剧组里亦步亦趋,真要那样,我自己动手不是更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