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130章 德与险不可偏废

第130章 德与险不可偏废 (第1页)

作者:苍莽山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一年以后,先是迁都以摆脱晋王的势力影响未果,再接着就是“斧声烛影”

赵匡胤突然驾崩。

以至于幽云十六州成为永远的痛,也为一百五十年后“靖康之耻”

的生埋下祸根。

东京汴梁城里面那些达官贵人,人家京官做的好好的,去了洛阳怎样安置?迁都损害了几乎所有人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支持者少,反对者多。

而同时,现风头不对劲的赵二也加紧实施了自己不可告人的计划。

“斧声烛影”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注定地生了。

“在德不在险”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事魏武侯。

武侯曰:“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这个德是“君王之德”

,而不是民间纯粹的“道德”

君王之德指的是政治军事上的锐意进取,而不能仅仅理解为礼貌道德。

然而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

所谓天险常在,而君王之德岂能长久不亏?

谁能保证君王之德常在?倘若德行永恒,夏、商、周便不会灭亡了。

即便是带领赵国崛起,可以和强悍的秦国掰掰手腕,甚至打算绕道直接奔袭咸阳一举灭掉秦国的赵武灵王那也是先明后暗。

封建王朝这种君王的例子比比皆是。

把一个王朝的前途命运寄托在君王的德行上,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事情。

反过来也一样,即便东京汴梁城山河险固,遇见那位重用神棍郭京这种跳大绳的宋钦宗,那也是完蛋的结局。

夏桀之居,殷纣之国哪一个不是地势险峻?

没有地势上的险峻,犯了兵家大忌;同样,没有德政,也难逃一劫。

“兴王,倘若太祖当年迁都洛阳成功,我大宋又会是另一番什么景象?”

赵昺继续问赵与珞。

已经有了跑路打算的赵与珞,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思索着如何回答赵昺的问话。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很多事不是想逃避就能逃避的。况且作为宗室的赵与珞也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略微思考一番的赵与珞答曰:“陛下,天险与君王之德当并重。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这个道理。我朝缺马,平原之中硬抗鞑子骑兵,必将陷于苦战。倘若以山河之固,辅以地利之优势,与鞑子作战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错,兴王讲的很中肯,迁都洛阳虽有地利,却没有漕运之便。定都东京又缺少了地利。待到我朝恢复中原之后,定都于何处,以后再议吧。”